-
2024-10-14智慧養老的發展與前景
-
2024-5-15《中國養老發展報告》
-
2024-10-9農業的發展新方向
-
2024-10-15人工智能在智能城市管理中的應用與可持續發展
-
2024-10-10《中國—東盟關于促進智慧農業發展的聯合聲明》
-
2024-11-13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
-
2024-10-15智慧醫療對人民的影響和幫助有哪些?
行業動態
各市、縣人民政府,省政府各部門、各直屬機構:
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,滿足人民群眾全齡段、多樣化、高品質康養需求,推動全省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,提出以下意見。
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,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發揮科創、生態、文化優勢,推動康養產業特色化、集群化、智慧化發展,形成“全齡服務、全鏈布局、全域統籌”的產業格局,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,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有力貢獻。到2027年,基本形成業態豐富、布局合理、優勢彰顯的康養產業體系,規上企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,年均增長10%以上,規上企業數量達到4000家。到2030年,規上企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左右,打造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國際化綜合康養基地,形成若干引領全國的行業標準,康養產業競爭力、影響力、品牌力明顯提升,成為全省經濟增長新動能。
二創新發展康養服務
1.提升“旅居康養”。發揮地理多樣性優勢,增強生態療養、休閑養生、中醫保健、文化民俗等特色功能,推出一批生態型、休閑型旅居康養目的地。豐富孕產、避暑、休養、創作等全齡全家旅居康養服務,吸引多代人共同來皖旅居康養,規劃建設一批具有特色康養功能的數字游民基地。(責任單位: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商務廳、省民政廳、省衛生健康委等)
2.豐富“研學康養”。面向老中青幼文藝體驗和知識需求,挖掘農耕、中醫、紅色等文化中的康養理念和元素,活化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,突出知識含量和可及性,創新感受自然人文、領悟生命真諦的研學體驗。規劃建設100條研學康養特色線路。(責任單位:省教育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文化和旅游廳等)
3.創新“療愈康養”。面向健康檢測、疾病預防、康復調理、養顏抗衰、修身養心等需求,構建現代醫療康養體系。加快發展特色中醫治療、干細胞治療等高端醫療服務。鼓勵發展醫療美容、妝食同源、美容設備等醫美業態。培育森林療愈、溫泉療愈、心靈療愈等新業態。(責任單位: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林業局、省醫保局、省中醫藥局等)
4.拓展“運動康養”。圍繞大黃山、環巢湖、大別山等區域,發展戶外、冰雪、水上等運動康養業態,建設一批體育產業基地、體育服務綜合體、汽車自駕營地項目,舉辦馬拉松、自行車、生態汽車、馬術、垂釣、棋牌、華佗五禽戲等賽事。(責任單位:省體育局、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衛生健康委等)
5.優化“全齡頤養”。以綜合醫院、中醫院為重點,推進康養學科建設和設施更新。開發代際親情社區,建設400家以上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。鼓勵融合康復醫院、慢病療養機構、護理院、養老院功能,建設醫養結合康養聯合體。(責任單位: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發展改革委、省醫保局、省中醫藥局等)
三延伸發展康養制造6.推動智慧康養用品制造。研制智慧手環、手表、眼鏡等智能穿戴產品,智能家電、智慧睡眠、智慧衛浴、智能健身等健康家居產品,安全看護、智能陪護等監護產品,康復訓練、功能代償等智能康復輔助器具。遴選優秀產品申報國家《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》,創建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。(責任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民政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發展改革委等)
7.加快先進康養裝備制造。研制趨勢分析、智能預警、智能診療等健康管理系統,影像診斷、體征監測、微整形等醫療器械,導盲、助行、護理等康養機器人。支持建設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園、康養機器人產業園、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。培育100個康養制造專精特新企業。(責任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民政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發展改革委等)
8.壯大康養保健產品制造。推動皖產藥食同源中藥材、藥酒同源保健酒等產品生產,打造一批區域公共品牌。研制嬰幼兒配方食品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、富硒富鋅食品及茶葉、花茶等保健食品,石斛、黃精、白芍、菊花等中醫保健品,抗衰、舒緩、抗敏感等功能日化品。(責任單位:省市場監管局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農業農村廳等)
9.探索未來康養產業。融合數字孿生、類腦智能、增材制造等技術,研發新型醫療服務、醫療裝備。集成高精度傳感、智能語音、深度學習等技術,研發家庭服務、情感陪護等產品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、空間計算、多模傳感等技術,創新元宇宙康養體驗。(責任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發展改革委等)
四大力發展康養農業
10.塑造高端康養農業品牌。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。利用米面油畜禽漁果蔬、“安徽十大名茶”“十大皖藥”等資源,培育功能性農產品、中藥材產品、地理標志農產品。支持地理標志產品高品質溯源銷售。推進安徽藥膳體系化研發,推出固本抗老、增肌強身、瘦身美體等品牌膳食產品。(責任單位:省農業農村廳、省衛生健康委等)
11.提升康養農產品全鏈條生產品質。建立安徽特色種質資源庫,選育富微量元素、益健康長壽品種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,提高農田硒、鋅等元素豐度。完善區域性預冷烘干、儲藏保鮮、鮮切包裝、冷鏈物流等初加工設施。強化健康食藥材原料安全監管。(責任單位:省農業農村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市場監管局等)
12.創新“農旅康養食住”融合體驗。依托和美鄉村打造特色景觀、創新康養場景,探索田園觀光、農耕體驗、農食品鑒、養生度假融合新業態。開展“十廊百村千宿”行動,打造100個星級康養村、療愈村,培育1000家精品康養民宿。(責任單位:省農業農村廳、省文化和旅游廳等)
五強化康養產業研發攻關13.加強中醫藥康養理論和技術創新。提升中醫藥學科建設水平,推動中醫診斷、中藥藥理、藥劑方劑等領域創新突破。實施新安方藥、華佗藥方“千方百劑”工程,遴選1000首名方、創制100個名劑。支持老字號、學術流派、傳統獨特技藝申遺,建設100個國醫大師、名中醫(名中藥師)、老藥工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。(責任單位: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教育廳、省農業農村廳、省醫保局、省中醫藥局等)
14.推動康養領域交叉前沿技術創新。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、安徽醫科大學、安徽中醫藥大學等推進學科交叉融合,引領康養科技創新。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、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、合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院等建設康養創新平臺,開展精準傳感、基因醫學、具身智能、腦機融合、智能決策等技術攻關。(責任單位: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發展改革委等)
15.支持創新成果在康養場景率先應用。加強醫院康復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,推動組建長三角康復技術創新聯盟。推進通用智能、量子科技、生命與健康、先進材料等領域前沿技術在康養場景落地轉化。支持垂直大模型在康養產品研發、方案設計等方面的創新應用。支持康養企業入駐孵化器等平臺。(責任單位:省衛生健康委、省科技廳、省發展改革委等)
六構筑數智驅動康養產業空間布局16.打造大黃山綜合康養基地。強化滬皖共建長三角(廣德)康養基地窗口示范,支持宣城市全力導入上海優質康養資源,在空間塑造、產業集聚、數據驅動上發揮先導作用。面向全球市場,支持黃山、安慶、池州市各規劃建設1個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國際化綜合康養基地。支持亳州市與大黃山地區互動,建設中醫藥康養人才基地和大健康產品創新制造基地。(責任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文化和旅游廳等)
17.培育高端化主題康養部落。聚焦細分領域高端需求和前沿消費,開展場景開發、業態策劃和生態營造,建設生活生態生產融合、社區景區園區共建的特色康養產業載體。以縣(市、區)為單位,每年推動創建若干個主題康養部落,培育全國知名康養地標。(責任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科技廳、省林業局等)
18.建設共享式鄉村康養驛站。面向活力老人的鄉村情結、城市青年的田園向往、旅居人群的山水體驗,遴選一批資源獨特、區位優越、旅居人口集聚的村鎮,提升“主客共享”康養功能,推動康養產品和服務向鄉鎮衛生院、村衛生室和大型民宿滲透。以鄉鎮為單位,每年認定若干鄉村康養驛站。(責任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農業農村廳、省民政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)
19.探索一體化康養智算平臺。支持滬皖共建長三角(廣德)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康養數據庫和智算平臺,依托全省一體化數據基礎平臺和“皖事通”“皖企通”,推出集成健康評估、在線診斷、產品交易、社群交流等功能的個人康養應用。以綜合基地為核心、主題部落為樞紐、鄉村驛站為節點,逐步構建全省康養產業智算平臺,實現服務體驗標準統一、個性定制、無感漫游。(責任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市場監管局、省數據資源局)
七引育多元市場主體20.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。支持頭部企業、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合作方式、整合高端資源,建設康養大數據平臺和創新孵化平臺,探索高效的康養產業投資運營體系。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,支持開展康養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。培育一批與公立醫院聯動、與權威機構合作的高端康復醫院。支持醫藥、農業、環保、文旅、地產等企業布局康養業務。(責任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國資委等)
21.大力推進雙招雙引。舉辦長三角康養產業對接會,開展康養產業學術交流、商業合作等活動。圍繞醫美、療愈、研學、養老、旅居等業態,以日韓、東南亞等區域為重點,引入一批國際康養頭部企業和創新團隊。探索中醫藥康養國際市場發展路徑。支持申報聯合國“世界康養城市”試點。(責任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教育廳、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商務廳、省現代服務業聯合會等)
八強化要素供給22.強化金融工具創新。支持開發醫養貸、康養貸等信貸產品,創設康養債券、保險、基金、融資租賃、信托等金融工具,支持保險公司創新康養運營模式。鼓勵康養項目探索REITS、VEP等新型融資渠道。鼓勵政府投資基金支持康養產業發展。(責任單位:省地方金融管理局、省財政廳、安徽金融監管局、人行安徽省分行等)
23.豐富康養金融服務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具有康養屬性的儲蓄、理財、保險產品。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,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。爭取商業養老金試點,推出長期護理服務、健康管理服務等產品。(責任單位:省地方金融管理局、安徽金融監管局、人行安徽省分行等)
24.加強土地要素保障。支持各市對康養產業重大項目用地“一事一議”。鼓勵已建成地產綜合體項目轉型發展康養產業,在辦理宗地分割時給予支持。積極創新盤活存量資源新模式,利用閑置商業、工業、倉儲、學校等存量場所改建康養服務設施。(責任單位:省自然資源廳)
25.壯大專業人才隊伍。加強康養學科專業建設,探索建立高校康養實習實踐基地。按規定對入職康養行業、參加職業培訓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給予補貼。推進養老護理員、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職業(工種)技能等級認定。支持養老規劃師、心靈療愈師等職業規范發展。開發藥膳制作師國家職業標準,先行先試職業技能等級評價。(責任單位:省教育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廳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)
九完善保障措施26.強化落地實施。依托滬皖共建長三角(廣德)康養基地專班,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推進統籌協調和政策集成。加大中央預算內資金、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對康養項目的支持,支持符合條件的康養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。推進大病護理保險、長期護理保險等跨區域異地結算。各市人民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,集中資源推進康養產業規劃和項目建設。(責任單位:滬皖共建長三角〈廣德〉康養基地專班,各市人民政府)
27.完善評估監測。研究制定康養產業統計監測制度。支持大黃山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康養領域地方標準研究,銜接居家社區養老、綠色食品、中醫藥康復服務等標準。支持康養產業研究機構及商協會建設。(責任單位:省統計局、省民政廳、省農業農村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市場監管局、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現代服務業聯合會等)
28.營造良好環境。培育倡導現代康養意識和消費觀念。改善康養消費環境,提升異地和境外人員康養便利度。簡化康養企業審批備案流程,推動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。發揮工會、共青團、婦聯、工商聯、科協等群團組織及協會作用,引導全齡群體開展康養活動。(責任單位:省市場監管局、省商務廳、省衛生健康委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應急管理廳等)